河北2023年專升本中醫(yī)基礎理論考試大綱

瀏覽次數(shù):次 發(fā)布時間:2023-06-02

河北2023年專升本中醫(yī)基礎理論考試大綱已公布,考試內容要掌握哪些知識點,試卷有哪些題型,詳情見下文:

河北2023年專升本中醫(yī)基礎理論考試大綱(圖1)

Ⅰ.課程簡介

一、內容概述與要求

《中醫(yī)基礎理論》考試,是為招收針灸推拿學專業(yè)專科升本科學生而實施的入學考試。 《中醫(yī)基礎理論》課程目標重在闡釋中醫(yī)學的基本思維方法、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應 用原則。其在整個中醫(yī)學科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中醫(yī)學各分支學科的理論和應用基礎。 本課程主要內容包括:中醫(yī)學的思維方法 (精氣、陰陽、五行學說) ;中醫(yī)學對人體生理的 認識 (藏象、精氣血津液神、經(jīng)絡、體質) ;中醫(yī)學對疾病及其防治的認識 (病因、發(fā)病、 病機、防治原則) 。

考生應理解或了解各章節(jié)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掌握或學會各章節(jié)的知識要點 與難點;注意各部分知識的結構層次及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性;具備基本的哲學思辨能力;能運 用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思維方法分析、解決較簡單的實際問題。須要明確是除了解性 內容不納入考試范圍外,其余知識點均可通過不同題型進行考核。《中醫(yī)基礎理論》考試注 重從兩個方面對考生進行測試,一方面檢測考生對基本理論和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另一 方面檢測考生利用所學理論知識對簡單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

二、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

考試采用閉卷、筆試形式,全卷滿分為 150 分,考試時間 75 分鐘。試卷結構包括單項選 擇題、多項選擇題、填空題、名詞解釋、簡答題和論述題。單項選擇題和多項選擇題均采用 五選一形式;填空題只要求直接填寫結果;名詞解釋、簡答題和論述題以相關知識點為準進 行解答。單項選擇題 40 分、多項選擇題 30 分,填空題 20 分,名詞解釋 20 分,簡答題 20 分, 論述題 20 分,合計為 150 分。

Ⅱ.知識要點與考核要求

一、緒論

( 一) 知識要點

1. 中醫(yī)學的學科屬性

(1) 中醫(yī)學的基本概念。

(2) 中醫(yī)學的學科屬性:具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屬性;受中國古代哲學的深刻影響;是多學科交互滲透的知識體系。

2.中醫(y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fā)展

(1) 中醫(y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

①中醫(yī)學理論體系的概念。

②中醫(y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條件。

③中醫(yī)學理論體系形成的方法。

④中醫(yī)學理論體系形成的標志。

(2) 中醫(yī)學理論體系的發(fā)展。

(3) 中醫(yī)學理論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

3.中醫(yī)學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

(1) 整體觀念。

(2) 辨證論治。

①病、證、癥的概念。

②辨證論治的基本概念。

③同病異治與異病同治。

④辨證與辨病相結合。

4.中醫(yī)基礎理論課程的主要內容。

(二) 考核要求

1. 掌握中醫(yī)學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辨證論治的概念及相關內容。

2.熟悉中醫(yī)學理論體系形成的標志、中醫(yī)學理論體系的發(fā)展;了解中醫(yī)學、中醫(yī)基礎理論、 中醫(y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概念,中醫(yī)學的學科屬性。

二、中醫(yī)學的哲學基礎

( 一) 知識要點

1. 精氣學說

(1) 精與氣的基本概念。

(2) 精氣學說的主要內容。

①精氣是構成宇宙的本原:精氣構成萬物的機理;精氣的存在形式。

②精氣的運動與變化:氣的運動及其形式;氣化的概念與形式。

③精氣是天地萬物之間相互聯(lián)系的中介:維系著天地萬物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使萬物得以相互 感應。

④天地之精氣化生為人。

(3) 精氣學說在中醫(yī)學中的應用。

2.陰陽學說

(1) 陰陽的概念。

①陰陽的基本概念。

②事物的陰陽屬性:事物陰陽屬性的劃分思路與方法;事物陰陽屬性的相對性 (表現(xiàn)在三個 方面) 和絕對性。

(2)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①陰陽對立制約:包括陰陽相互對立、制約和排斥,但雙方既對立,又統(tǒng)一。

②陰陽互根互用:包括陰陽互為根本和相互資生。

③陰陽交感與互藏:升降交感的概念、機理和意義;互藏的概念與意義。

④陰陽消長:陰陽消長的概念與形式。

⑤陰陽轉化:陰陽轉化的概念、機理與形式。

⑥陰陽自和與平衡: 陰陽自和的概念及意義; 陰陽平衡的概念及維系機制。陰陽運動規(guī)律和 形式之間的相互關系。

(3) 陰陽學說在中醫(yī)學中的應用。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人體的形態(tài)結構、生理功能、病理 變化、疾病的診斷和防治,以及中藥的性能。

3.五行學說

(1) 五行的概念。

①五行的基本概念。

②五行特性。

③事物和現(xiàn)象的五行歸類。

(2) 五行學說的主要內容。

①五行相生與相克:相生與相克的概念、次序;母子關系及所勝與所不勝關系。

②五行制化和勝復:制化的概念、規(guī)律和意義。

③五行相乘與相侮:相乘與相侮的概念、次序、形成原因和相互關系。

④五行的母子相及:母病及子與子病及母的概念及規(guī)律。

(3) 五行學說在中醫(yī)學中的應用。

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人體五臟的生理特性,五臟之間的生理聯(lián)系和病理影響,指導疾 病的診斷和防治等。

4.中醫(yī)學的思維方式。

注重宏觀觀察、注重整體研究、擅長哲學思維、強調功能聯(lián)系。

(二) 考核要求

1. 掌握精、氣的基本概念和精氣學說的基本內容。

2. 掌握陰陽的基本概念、事物的陰陽屬性和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3. 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特性和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4. 掌握理解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在中醫(yī)學中的應用,能解決實際的簡單問題。

5. 了解中醫(yī)學思維方式的主要特點。

三、精氣血津液神

( 一) 知識要點

1.精

(1) 人體之精的基本概念: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是藏于臟腑中的 液態(tài)精華物質。

(2) 人體之精的代謝:精的生成、貯藏與施泄。

(3) 人體之精的功能:繁衍生命、濡養(yǎng)、化血、化氣、化神。

(4) 人體之精的分類:先天之精與后天之精,臟腑之精與生殖之精;各精的構成和基本功能。

2.氣

(1) 人體之氣的基本概念:無形而運行不息的極精微物質。

(2) 人體之氣的生成。

①生成之源: 由先后天之精化生,并與吸入的自然界清氣相合而成。

②氣的生成與臟腑功能的關系:肺、脾、腎等臟在氣的生成中的作用。

(3) 人體之氣的運動與氣化。

①氣的運動:氣機的概念;氣運動的形式;氣運動的意義;臟腑之氣的運動規(guī)律;氣運動失 常的表現(xiàn)形式。

②氣化:氣化的概念;氣機與氣化的關系;氣化的形式。

(4) 人體之氣的功能。

①推動與調控作用:陽氣的推動作用與陰氣的調控作用。

②溫煦與涼潤作用:陽氣的溫煦作用與陰氣的涼潤作用。

③防御作用:一身之氣 (正氣) 的防御作用。

④固攝作用:固攝精、血、津液等液態(tài)物質的作用。

⑤中介作用:是生命信息的載體,是臟腑形體官竅之間相互聯(lián)系的中介。

(5) 人體之氣的分類:人體之氣的層次結構;元氣、宗氣、營氣、衛(wèi)氣、臟腑之氣、經(jīng)絡之 氣的組成、分布及功能。

3.血

(1) 血的基本概念。

(2) 血的生成:血液的化生之源及相關臟腑功能。

(3) 血的運行:影響血液運行的因素及相關臟腑機能。

(4) 血的功能:濡養(yǎng);化神。

4.津液

(1) 津液的基本概念:概念及津與液的區(qū)別。

(2) 津液的代謝: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及相關臟腑的功能。

(3) 津液的功能:滋潤濡養(yǎng);充養(yǎng)血脈;調節(jié)機體體溫。

5.神

(1) 人體之神的基本概念:包括廣義之神與狹義之神的基本概念。

(2) 人體之神的生成:精氣血津液為化神的物質基礎。

(3) 人體之神的分類。

(4) 神的作用:調控氣與精血津液的代謝;調控臟腑經(jīng)絡的生理機能;主宰人體的生命活動。

6.精氣血津液神之間的關系

(1) 氣與血的關系:氣為血之帥 (氣能生血、行血、攝血) ;血為氣之母 (血能養(yǎng)氣,血能 載氣) 。

(2) 氣與津液的關系:氣能生津;氣能行津;氣能攝津;津能生氣,津能載氣。

(3) 精血津液之間的關系:精血同源概念;津血同源概念。

(4) 精氣神之間的關系。

(二) 考核要求

1.掌握人體之精的基本概念、代謝、功能及分類。

2.掌握人體之氣的基本概念、生成、運動與氣化、功能及其分類。

3.掌握血的基本概念、生成、運行和功能。

4.掌握津液的基本概念、代謝和功能。

5.掌握神的基本概念、生成和作用。

6.掌握氣與血、氣與津液、精血津液之間的關系。 7.了解精氣神之間的關系。

四 、藏 象

( 一) 知識要點

1.藏象學說概論

(1) 藏象的基本概念。

(2) 藏象學說的形成。

(3) 藏象學說的特點: 以五臟為中心構成五個生理病理系統(tǒng),并與自然環(huán)境相通應。

(4) 臟腑分類及各自的生理特點。

(5) 臟腑精氣陰陽的概念與作用。

2.五臟

(1) 心。

①主要生理機能:主血脈;主藏神。

②生理特性:主通明、心氣下降。

③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 附:心包含義及功能。

(2) 肺。

①主要生理機能:主氣,司唿吸;主行水;朝百脈,主治節(jié)。

②生理特性:肺為華蓋;肺為嬌臟;主宣發(fā)肅降。

③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

(3) 脾。

①主要生理機能:主運化;主統(tǒng)血。

②生理特性:主升舉;喜燥惡濕。

③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

(4) 肝。

①主要生理機能:主疏泄;主藏血。

②生理特性:肝為剛勝;肝主升發(fā)。

③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

(5) 腎。

①主要生理機能:藏精,主生長發(fā)育與生殖;主水;主納氣。

②生理特性:主蟄守位,腎氣主升。

③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

附:命門含義及功能。

3.六腑

概說:七沖門的部位和作用;六腑的共同生理特點。

(1) 膽。

①生理功能:貯藏和排泄膽汁,主決斷。

②膽為奇恒之腑。

(2) 胃。

①生理功能:主受納水谷,主腐熟水谷。

②生理特性: 胃氣下降;喜潤惡燥。

附: 胃津、 胃氣、 胃陰、 胃陽的生理作用。

(3) 小腸。

①生理功能:主受盛化物,泌別清濁,主液。

(4) 大腸

①生理功能:主傳化糟粕,主津。

(5) 膀胱。

①生理功能:匯聚水液,貯存和排泄尿液。

(6) 三焦。

①六腑三焦 (有形之實體,是水液由腸道滲入膀胱的通道) 。

②部位三焦 (生理機能:通行諸氣和運行津液;上、中、下三焦部位的劃分及生理特點: 上 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 。 ③辨證三焦 (溫病的辨證綱領) 。

4.奇恒之腑

(1) 腦。

①概述:為髓海,為元神之府,主精神意識思維活動。

②生理機能。

(2) 女子胞。

①主要生理機能:主持月經(jīng),孕育胎兒。

②與臟腑、天癸、經(jīng)脈的關系。附:精室。

5.臟腑之間的關系

(1) 臟與臟之間的關系。

(2) 腑與腑之間的關系。

(3) 臟與腑之間的關系。

(4) 五臟與奇恒之腑之間的關系。

(二) 考核要求

1. 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臟、腑及奇恒之腑的生理特點,理解五臟精氣陰陽的概念。

2. 掌握五臟的主要生理機能、生理特性,及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

3. 掌握六腑的主要生理機能和生理特性。

4. 掌握腦和女子胞的主要生理機能。

5. 掌握臟與臟、臟與腑、腑與腑之間的關系。

6. 了解藏象學說的形成和特點。

7. 了解心包和命門學說。

五、經(jīng)絡

( 一) 知識要點

1.經(jīng)絡學說概述

(1) 經(jīng)絡的基本概念。

(2) 經(jīng)絡學說的形成。

(3) 經(jīng)絡系統(tǒng)的組成。

2.十二經(jīng)脈

(1) 十二經(jīng)脈的名稱。

(2) 十二經(jīng)脈的走向交接規(guī)律。

(3) 十二經(jīng)脈的分布規(guī)律。

(4) 十二經(jīng)脈的表里關系。

(5) 十二經(jīng)脈的流注次序。

(6) 十二經(jīng)脈的循行部位。

3.奇經(jīng)八脈

(1) 奇經(jīng)八脈的主要生理機能。

(2) 奇經(jīng)八脈的循行部位和基本機能。

4.經(jīng)別、別絡、經(jīng)筋、皮部

5.經(jīng)絡的生理功能和應用

(1) 經(jīng)絡的生理功能。

(2) 經(jīng)絡學說的應用。

(二) 考核要求

1.掌握經(jīng)絡的概念、經(jīng)絡系統(tǒng)的組成。

2.掌握十二經(jīng)脈的名稱、走向交接規(guī)律、分布規(guī)律、表里關系、流注次序和大體循行路線。

3.掌握奇經(jīng)八脈的概念、主要功能,督脈、任脈、沖脈、帶脈的循行和基本功能。

4.掌握經(jīng)別循行分布特點:離、合、出、入。

5. 掌握經(jīng)絡的生理功能。

6.了解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的循行路線和基本功能。

7.了解經(jīng)別、別絡、經(jīng)筋、皮部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8.了解經(jīng)絡學說的臨床應用。

六、體質學說

( 一) 知識要點

1.體質學說概述

(1) 體質的概念:包括體質的結構、體質的特點和體質的標志。

(2) 體質學說的形成和發(fā)展。

2.體質的生理學基礎

(1) 體質與臟腑經(jīng)絡及精氣血津液的關系。

(2) 影響體質的因素:包括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

3.體質的分類

(1) 體質的分類方法。

(2) 正常體質分類及其特征。

4.體質學說的應用

(二) 考核要求

1.掌握體質的概念,正常體質的分型和特征。

2.了解體質的生理學基礎及體質學說的應用。

七、病因

( 一) 知識要點

概說:病因和病因學說的概念;病因學說的源流簡介;病因學說的特點:辨癥求因。

1.六淫

(1) 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點。

(2) 六淫各自的性質和致病特征。

①風邪:陽邪,其性開泄,易襲陽位,善行數(shù)變,主動,為百病之長。

②寒邪:陰邪,易傷陽氣,其性凝滯、收引。

③濕邪:陰邪,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其性重濁、粘滯、趨下。

④燥邪:其性干澀,易傷津液、侵襲肺臟。

⑤暑邪:陽邪,其性炎熱趨上,易傷津耗氣,生風動血,易擾心神,易致瘡癰。

⑥火 (熱) 邪:其性炎熱、升散,易傷津耗氣,多挾濕邪。

2.癘氣

(1) 癘氣的基本概念。

(2) 癘氣的致病特點:發(fā)病急驟,病情重篤;傳染性強,易于流行;一氣一病,癥狀相似。

(3) 影響癘氣產(chǎn)生的因素。

3.七情內傷

(1) 七情的基本概念:包括七情與七情內傷的基本概念。

(2) 七情與內臟精氣的關系。

(3) 七情內傷的致病特點:直接傷及內臟;影響臟腑氣機;多發(fā)為情志??;影響病情變化。

4.飲食失宜

(1) 飲食不節(jié):過饑;過飽。

(2) 飲食不潔。

(3) 飲食偏嗜:寒熱偏嗜;五味偏嗜;食類偏嗜。

5.勞逸失度

(1) 過勞:勞力過度;勞神過度;房勞過度。

(2) 過逸:包括體力過逸和腦力過逸。

6.病理產(chǎn)物

(1) 痰飲。痰飲的基本概念;痰包括有形之痰和無形之痰。

①痰飲的形成:包括原因和機理。

②痰飲的致病特點:阻滯氣血運行;影響水液代謝;易于蒙蔽心神;致病廣泛,變化多端。 病勢纏綿,病程較長;易蔽清竅,傷及神明。

(2) 瘀血。瘀血的基本概念,注意與血瘀概念的區(qū)別。

①瘀血的形成:病因和機理。

②瘀血的致病特點:阻滯經(jīng)脈氣血;累及多個臟腑;易致中風、氣脫。

③瘀血致病的病癥特點:刺痛;出血;腫塊;青紫;舌脈改變。

(3) 結石。結石的基本概念。

①結石的形成:原因和機理。

②結石的致病特點:病程較長,病情輕重不一;易阻滯氣機,損傷脈絡;多發(fā)于肝、膽、腎、 膀胱及胃等臟腑。

7.其地病因

(1) 外傷:包括外力損傷、燒燙傷、凍傷、蟲獸所傷等。

(2) 諸蟲:包括蛔蟲、蟯蟲、絳蟲、鉤蟲、血吸蟲等。

(3) 藥邪。

(4) 醫(yī)過。

(5) 先天因素:包括胎弱,胎毒等。

(二) 考核要求

1.掌握病因的概念及病因學說的特點。

2.掌握六淫、癘氣的概念及各自共同致病特點,六淫各自的致病特點,理解各淫邪基本概念 中的相關重要內容。

3.掌握七情的概念,七情內傷的致病特點。理解七情與內臟精氣的關系。

4.掌握飲食失宜、勞逸失度的致病規(guī)律和特點。

5.掌握痰飲、瘀血基本概念及各自的形成機制和致病特點,掌握結石的致病特點。

6.了解結石的概念及形成。

7. 了解外傷、諸蟲、藥邪、醫(yī)過和先天因素的致病概況。

八、發(fā)病

( 一) 知識要點

概說:發(fā)病的概念;發(fā)病學說的概念、源流。

1.發(fā)病原理

(1) 發(fā)病的基本原理:正氣與邪氣的概念及在發(fā)病中的作用。

(2) 影響發(fā)病的主要因素:環(huán)境、體質和精神狀態(tài)。

2.發(fā)病類型

(1) 感而即發(fā)。

(2) 伏而后發(fā)。

(3) 徐發(fā)。

(4) 繼發(fā)。

(5) 合病與并病。

(6) 復發(fā)。

(二) 考核要求

1.掌握發(fā)病的基本原理。

2. 掌握各發(fā)病類型的概念及引起疾病復發(fā)的機理。

3.了解影響發(fā)病的因素。

九、病機

( 一) 知識要點

概說:病機的概念、層次結構;病機學說的概念、源流。

1.基本病機

(1) 邪正盛衰。

①邪正盛衰與虛實變化。

②邪正盛衰與疾病轉歸。

(2) 陰陽失調。

①陰陽偏勝。

②陰陽偏衰。

③陰陽互損。

④陰陽格拒。

⑤陰陽亡失。

(3) 精氣血的失常。

①精的失常:精虛、精瘀的病機。

②氣的失常:氣虛與氣機失調。

③血的失常:血虛、血瘀、血熱、血寒的病機。

④精氣血關系失調。

(4) 津液代謝失常。

①津液不足。

②津液輸布排泄障礙。

③津液與氣血關系失調。

(5) 內生“五邪”。

①風氣內動。

②寒從中生。

③濕濁內生。

④津傷化燥。

⑤火熱內生。

2.疾病傳變

概說:傳變的概念。

(1) 疾病傳變的形式。

①病位傳變:包括表里出入;外感病傳變; 內傷病傳變等。

②病性轉化:包括寒熱轉化與虛實轉化。

(2) 影響疾病傳變的因素:包括體質因素、病邪因素、地域因素、氣候因素和生活因素等。

(二) 考核要求

1.掌握病機的基本概念,了解病機的層次結構。

2.理解邪正盛衰與虛實變化和疾病發(fā)展轉歸的關系。

3.掌握陰陽偏勝、偏衰、互損、格拒、亡失的病機。

4.掌握精氣血失常和津液代謝失常病機。

5.掌握“氣血關系失調”和“津液與氣血關系失調”。

6.掌握內生“五邪”的病機。

7.掌握疾病傳變的基本概念;理解病位傳變、寒熱轉化、虛實轉化的具體規(guī)律。

十、防治原則

( 一) 知識要點

1.預防

預防的概念、治未病的概念及其與養(yǎng)生的關系。

(1) 未病先防:養(yǎng)生以增強正氣,并避免邪氣侵害。

(2) 既病防變:早期診治和先安未受邪之地。

2.治則

治則的基本概念,治則與治法的區(qū)別,治則與治法的層次結構;治病求本的概念。

(1) 正治與反治。

(2) 治標與治本。

(3) 扶正與祛邪。

(4) 調整陰陽。

(5) 調理精氣血津液。

(6) 三因制宜。

(二) 考核要求

1.掌握預防、治未病的基本概念及其包含的內容。

2.掌握治則的概念、治病求本的概念,以及正治反治、治標治本、扶正祛邪、調整陰陽和三 因制宜等治療原則。

3. 理解治病求本與正治反治、治標治本、扶正祛邪、調整陰陽、三因制宜等治則之間的關系。

4.了解調理精氣血津液等治則。

以上就是“河北2023年專升本中醫(yī)基礎理論考試大綱”的全部內容,歡迎查看更多河北專升本內容。


湖南專升本最新資料領取

部分內容來源于網(wǎng)絡轉載、學生投稿,如有侵權或對本站有任何意見、建議或者投訴,請聯(lián)系郵箱(1296178999@qq.com)反饋。 未經(jīng)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復制或者建立鏡像, 如有違反,本站將追究法律責任!


本文標簽: 升本統(tǒng)招專升本

上一篇:陜西專升本大學語文考試題型及分值(2024參考)                  下一篇:河北2023年專升本秘書學考試大綱

湖南3+2 統(tǒng)招專升本

一鍵查詢